第486页(1 / 2)

况且,圣人点明要�6�8她�6�8主理此事,自己若不听,恐怕这�6�8颗脑袋也在脖子上放不了几天了。

程丹若这�6�8才道:“那就好。”

她�6�8终於能喝口茶,微微润润嗓子,沉吟道:“其他倒是�6�8没有要�6�8紧事,春天羊毛收足了,夏天就能开�6�8始织,秋冬之际,咱们再见分晓吧。”

其他人都应了。

--

春天的脚步慢慢近了。

大同这�6�8个地方,三四月还可能下雪,可虽然暖和不到哪里�6�8去,农民却开�6�8始了新一年�6�8的耕种。

小麦、小米、高粱依次播下,今年�6�8又多了红薯和土豆。

对於抗风险极低的普通百姓家庭来说,尝新并不是�6�8什么正确的选择。大多数人家依旧保守得种了小麦。

但在听说今年�6�8夏天,可能要�6�8去疏通河道时,不少�6�8人家考虑到免除一人徭役的优惠政策,便决定咬咬牙,再多种点红薯。

至少�6�8要�6�8种一亩,不足一亩是�6�8无法免除徭役的。

人口多的人家,则想到红薯低税,便决定在周边垦些荒田,胡乱种点,说不定到年�6�8底,家里�6�8人就能多两碗干饭。

而这�6�8个时候,细心的百姓不难发现,大同的外来者变多了。

是�6�8的,经过去年�6�8秋冬的宣传,在河南、直隶甚至山东的部分流民,听说朝廷和鞑靼停战的消息后,逃亡的晋人陆续开�6�8始返乡,另一些无家可归的人,在听说大同府招募流民,垦荒入籍的消息后,也决定来碰碰运气。

当然了,还有少�6�8部分更“特殊”的人群。

——某些失去了户籍,不知能在何处安家的人。

比如,彭万年�6�8和於美娘夫妻。

第229章 小人物

泰平十八年的夏夜, 於美娘将一包药倒进了丈夫的罐子。

家里就一间屋,煎药的时候, 她的丈夫始终躺在床上, 死死盯着她的动作�6�8。她心跳如雷,浑身冒着冷汗,拿药包的时候手都在抖。

可�6�8丈夫并没有起疑, 因为她紧张的时候太�6�8多了, 一做不好�6�8就要被打,没有犯错也会被打, 一天�6�8中大多数时间, 她都这样害怕。

就这样, 她解开了药包, 把里面的药材全部倒进去。

这很正常, 不是吗?

但於美娘知道�6�8,那是两�6�8天�6�8的份额。她的丈夫一喝完,就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。

於美娘没有带任何行李, 只在怀中揣上银两�6�8, 就抱起石头,在下午光明正大地离开了村子。

人家问她:“石头娘, 你这是去哪儿?”

於美娘死死抠住手指,照着彭万年的吩咐回答:“孩子有些难受,去寺里讨碗符水喝。”

这时, 程丹若和惠元寺的第一次义诊还在,村子里很多人都去过,有病看病, 没病拜佛,故而全都没有起疑。

就这样, 於美娘光明正大地离开了家,黄昏时分和彭万年会合。